小王的RNA研究之旅
當小王申請教職時,許多面試的機構認為她的研究提案——研究細胞中RNA的生命週期及其如何影響正常發展和疾病——範圍太廣。然而,當她在麻省理工學院 (MIT) 面試時,未來的同事們卻非常支持她的想法,並鼓勵她更加大膽。
小王說:“我現在所做的比我最初提出的更廣泛、更大膽。我得到了來自我所在部門和麻省理工學院布羅德研究所 (Broad Institute) 所有同事的巨大支持,讓我能夠獲得資源來進行我想做的研究。這也展示了學生們的勇氣。這裡有一種非常創新的文化和環境,學生們不會害怕去挑戰那些聽起來奇怪或不切實際的事情。”
小王的RNA研究吸引了來自化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的學生。在她的實驗室中,研究重點是開發工具,以確定在特定細胞中不同類型的信使RNA如何轉譯成蛋白質——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細胞如何控制自己的命運,以及在疾病中發生了什麼問題,特別是在大腦中。
影像化RNA
小王於2019年在麻省理工學院開始她的職業生涯,恰好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在那之前,她幾乎不認識波士頓地區的任何人,但她卻感受到熱情的歡迎。
她說:“我不是在麻省理工學院受訓的,也從未在波士頓生活過。起初,我的社交圈非常小,只有我的同事和學生,但令人驚訝的是,即使在疫情期間,我從未感到社交孤立。我感覺自己已經融入其中,儘管這是一個非常親密的小圈子。”
小王在中國長大,從中學時期開始對科學產生興趣,當時她被選中參加中國的全國數學和化學奧林匹克競賽。這讓她有機會學習大學水平的課程,最終她在全國化學競賽中獲得金牌。
她說:“這樣的經歷讓我最初對數學產生興趣,但後來更傾向於化學。這就是我對科學導向的專業和職業道路產生興趣的原因。”
在北京大學,她主修化學和分子工程。在那裡,她與教授賴建合作,獲得了獨立進行研究項目的機會。
小王說:“我非常喜歡做研究,因為每天都有假設、設計,並讓它實現。這就像玩視頻遊戲:你每天都有反饋,有時是獎勵,有時則不是。我覺得這比上課有趣多了,所以我決定申請研究生院。”
作為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她在化學教授何川的實驗室進行輪轉時開始對RNA產生興趣。他研究影響信使RNA功能的化學修飾——這些分子將蛋白質合成的指令從DNA傳遞到核糖體,核糖體是蛋白質組裝的地方。
小王最終加入了何教授的實驗室,研究一種稱為m6A的常見mRNA修飾,這種修飾影響mRNA轉譯成蛋白質的效率以及在細胞中降解的速度。她還開始探索mRNA修飾如何影響胚胎發育。作為這些研究的模型,她使用了透明的斑馬魚,這些魚的胚胎在受精後兩天內發展成自由游動的幼魚。這讓她對開發能夠顯示不同類型RNA表達位置的方法產生了興趣。
她很快意識到,這種方法對於研究大腦也非常有用。作為斯坦福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她開始開發RNA影像化方法,與教授卡爾·德賽羅斯合作。雖然已有技術可以識別在單個細胞中表達的mRNA分子,但這些技術無法提供不同類型mRNA在細胞內具體位置的信息。她開始開發一種名為STARmap的技術,可以實現這種“空間轉錄組學”。
使用這種技術,研究人員首先使用甲醛將所有mRNA分子交聯在一起。然後,組織用與目標mRNA序列互補的螢光DNA探針進行洗滌。這些探針可以被成像和測序,揭示每個mRNA序列在細胞內的位置信息。這使得在單個細胞內可視化編碼成千上萬不同基因的mRNA分子成為可能。
小王說:“我利用我在RNA化學方面的背景,開發這種以RNA為中心的大腦映射技術,這使得我們可以利用RNA表達譜來定義大腦細胞類型,並可視化它們的空間結構。”
追蹤RNA的生命週期
小王的實驗室成員目前正在擴展STARmap技術的能力,以便用於分析大腦功能和神經連接。他們還在開發工具,以便能夠映射mRNA分子的整個生命週期,從合成到轉譯再到降解,並追蹤這些分子在細胞內的運輸情況。
其中一種工具稱為RIBOmap,能夠確定mRNA分子在核糖體上被轉譯時的位置。另一種工具則可以測量mRNA在轉錄後被降解的速度。
小王說:“我們正在努力開發一個工具包,讓我們能夠可視化RNA在細胞和組織內的每一步生命週期。這些是圍繞RNA生物學問題的新一代工具開發。”
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不同細胞類型如何以不同方式控制其RNA生命週期,以及這如何影響它們的分化。RNA控制的差異也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一個因素。在2023年的一項研究中,小王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摩根·盛教授使用STARmap的版本發現,隨著大腦中淀粉樣β斑塊的形成,稱為小膠質細胞的細胞變得更加炎症。小王的實驗室還在研究mRNA翻譯的差異如何影響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神經疾病。
她說:“我們認為會有很多有趣的生物學等待發現,因為神經迴路的形成是通過突觸進行的,而突觸的形成、學習和記憶與局部RNA翻譯密切相關,這涉及多個步驟,包括RNA的運輸和回收。”
除了研究這些生物學問題,小王還在尋找提高mRNA治療和疫苗效率的方法,通過改變它們的化學修飾或拓撲結構。
小王說:“我們的目標是創建一個工具箱和RNA合成策略,讓我們能夠精確調整每個RNA顆粒的化學修飾。我們希望確定這些修飾如何影響mRNA產生蛋白質的速度,以及它們在哪些細胞類型中能更有效地產生蛋白質。”
本文由 AI 台灣 運用 AI 技術編撰,內容僅供參考,請自行核實相關資訊。
歡迎加入我們的 AI TAIWAN 台灣人工智慧中心 FB 社團,
隨時掌握最新 AI 動態與實用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