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1 7 月, 2025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AI TAIWAN 台灣人工智慧中心
  • Home
  • AI 綜合新聞
  • AI 自動化與 AI Agents
  • AI 智慧產業
  • 機器學習與應用
  • 自然語言處理
  • 神經連結和腦機接口
  • 機器人與自動化
  • 道德與法規
  • 安全
AI TAIWAN 台灣人工智慧中心
  • Home
  • AI 綜合新聞
  • AI 自動化與 AI Agents
  • AI 智慧產業
  • 機器學習與應用
  • 自然語言處理
  • 神經連結和腦機接口
  • 機器人與自動化
  • 道德與法規
  • 安全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AI TAIWAN 台灣人工智慧中心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Your Ad
Home 神經連結和腦機接口

混合喜悅與決心,活動慶祝女性在科學中的成就並解決持續存在的不平等

2024-10-11
in 神經連結和腦機接口
0 0
0
混合喜悅與決心,活動慶祝女性在科學中的成就並解決持續存在的不平等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Your Ad


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皮考爾學習與記憶研究所,參加Kuggie Vallee傑出講座和工作坊的與會者們慶祝女性在科學領域的成功,並分享了克服或減少女性在這個領域仍面臨的困難的策略。

主辦人蔡麗慧(Li-Huei Tsai),皮考爾教授,腦與認知科學系主任,歡迎了包括許多學生、博士後研究員和其他研究訓練生在內的觀眾。她說:「大家來這裡是為了慶祝、啟發和推進所有女性在科學上的成就。能夠展示我們的成功案例並幫助下一代,讓我感到非常高興。」

蔡教授在2022年被Vallee基金會任命為Vallee訪問教授後,獲得了主辦此次活動的榮譽。基金會主席彼得·霍利(Peter Howley),哈佛大學病理學教授,表示這一全球系列的講座和工作坊是為了紀念Kuggie Vallee,一位曾在萊斯利學院任教並致力於推進女性職業生涯的教授。

在9月24日至25日的活動中,講者和觀眾都明確表示,幫助女性成功需要認可她們的成就,並決心改變她們面臨邊緣化的社會結構。

啟發人心的成就

第一天的講座中,有兩位腦科學家分享了她們的重大發現,這些發現正在改變她們的研究領域。

米歇爾·蒙傑(Michelle Monje),斯坦福大學的兒科神經腫瘤學家,曾獲得麥克阿瑟獎,描述了她的實驗室對兒童腦癌的研究。這些腦癌在特定的發展時期出現,因為年輕的大腦在適應環境時會建立新的神經迴路並用一種叫做髓鞘的脂肪物質來保護神經元。蒙傑發現,當髓鞘前驅細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攜帶癌變突變時,產生的腫瘤(稱為膠質瘤)可以劫持這些細胞和分子機制。為了促進自身的生長,膠質瘤直接利用神經迴路的電活動,建立功能性神經元與癌細胞之間的連接,類似健康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她的實驗室多年來的研究,經常由女性研究生主導,不僅揭示了這種隱秘的行為(並將異常髓鞘化與許多其他疾病聯繫起來),還揭示了涉及的特定分子因素。蒙傑說,這些發現為治療干預提供了全新的潛在途徑。

「這種癌症是一種電活性組織,而我們過去的理解方式並不這樣。」她說。

艾琳·舒曼(Erin Schuman)於9月24日發表了Kuggie Vallee傑出講座。

照片來源:大衛·奧倫斯坦(David Orenstein)/皮考爾研究所

艾琳·舒曼(Erin Schuman)是德國法蘭克福的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所長,曾獲得腦獎(Brain Prize)等榮譽。她描述了與神經元如何在長長的樹突和軸突上形成和編輯突觸的開創性發現。突觸的形成發生在細胞體非常遠的地方,科學家們長期以來認為所有的蛋白質,包括突觸結構和活動所需的蛋白質,都必須在那裡製造。在1990年代中期,舒曼展示了蛋白質製造過程可以在突觸進行,神經元在這些地方搭建所需的基礎設施——mRNA和核糖體。她的實驗室持續開發創新的工具來擴展這一見解,記錄參與的數千種mRNA,包括約800種主要在突觸翻譯的mRNA,研究由此產生的突觸的多樣性,並成像單個核糖體,以便她的實驗室能夠檢測它們在突觸附近主動製造蛋白質的情況。

持續的挑戰

雖然第一天的講座展示了女性的成功案例,但第二天的工作坊則聚焦於持續存在的社會和系統性障礙,這些障礙使得這些成就變得更加艱難。講者和觀眾進行了坦誠的對話,旨在揭露這些障礙,克服它們,並拆除它們。

蘇珊·西爾比(Susan Silbey),麻省理工學院人文學科、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萊昂和安妮·戈德堡教授,告訴大家,儘管工作場所的性騷擾和攻擊非常糟糕,但對於各種職業的女性來說,更普遍、破壞性和持久的挑戰是「根深蒂固的文化習慣」,這些習慣使她們的專業知識和貢獻在工作場所中被邊緣化,讓她們對男性同事來說變得不可見,即使她們身處權力地位。她提到,硅谷的高層女性在「硅谷中的大象」調查中報告了許多貶低性的評論和行為,以及被排除在社交圈之外的高比例。即使是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也無法倖免,她引用的研究顯示,數十年來,女性法官在法庭口頭辯論中被打斷的頻率不成比例。西爾比的研究表明,年輕女性進入工程行業時,往往會因為這個系統看似公平,但她們常常被排除在展示或獲得該公平的機會之外,並且薪資明顯低於男性。

「女性的職業不平等是被忽視、貢獻被忽略或被佔有、被分配到低地位角色的結果,而男性則被推向前方,受到榮譽和讚美,往往是基於女性的工作。」西爾比說。

在這樣的工作場所中,女性人數通常相對較少,成為了象徵——雖然被視為不同,但仍然被視為外來者。西爾比說,女性往往會內化這種身份,對自己的工作變得非常謹慎,而一些男性則以更隨意的方式向前推進。西爾比和隨後的講者展示了這對女性在科學職業生涯中的影響。哈佛大學幹細胞和再生生物學助理教授卡拉·麥金利(Kara McKinley)指出,儘管某些科學領域的科學職業「管道」中充滿了女性研究生和博士後,但只有約20%的自然科學教職由女性擔任。她說,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助理教授職位的申請者中已經顯著減少。那些申請的女性往往會等到她們比競爭對手更有資格時才會申請。

麥金利和西爾比都指出,女性科學家向權威期刊提交的論文較少,西爾比解釋說,這通常是因為女性更可能擔心她們的研究需要解決每一個細節。然而,風投家和F-Prime生物醫學研究計劃的總裁斯塔西·韋寧格(Stacie Weninger)表示,女性比男性更不可能對期刊編輯的拒絕提出反駁,因此即使反駁有時有效,她們也會接受拒絕。

九個人在寬敞的中庭圓桌上吃午餐。斯塔西·韋寧格(Stacie Weninger)微笑著與小組交談。背景有類似的桌子。

工作坊的參加者與活動講者共進午餐,分享故事並獲取建議。這裡,斯塔西·韋寧格與一組訓練生會面。

照片來源:大衛·奧倫斯坦(David Orenstein)/皮考爾研究所

幾位講者,包括韋寧格和西爾比,表示教學法必須改變,以幫助女性克服社會上對她們的表達常常帶有保留的傾向,而許多男性則自信地發言,因此被認為更有知識。在午餐時,訓練生們與講者們坐在小組中,分享她們在年輕職業生涯中面臨的與性別相關的困難的個人故事,並尋求如何堅持和保持韌性的建議。舒曼建議訓練生們報告不當對待,即使她們不確定大學官員是否能夠改變現狀,至少要確保不當對待的模式被記錄下來。蒙傑回憶起她職業生涯早期經歷的令人沮喪的評論,建議學生們建立和維持內心的自信聲音,並在批評不公時依賴它。

「當下感覺很糟,但奶油會浮起來。」蒙傑說。「相信自己,最終會好起來。」

互相扶持

會議上的講者分享了許多克服不平等的想法。麥金利描述了她在2020年啟動的一個計劃,旨在確保多樣化的合格女性和非二元性別的博士後被招募和申請生命科學的教職:Leading Edge Symposium。該計劃識別和命名了200名獎學金獲得者,並提供職業指導建議、支持社群和確保她們在招聘者面前可見的平台。自該計劃開始以來,99名獎學金獲得者已經接受了各種機構的教職。

在講述她職業生涯的過程中,韋寧格提到,她在哈佛大學接受神經科學訓練後,因為想要享受更廣泛的科學而離開了實驗室工作,但也指出她的博士後薪水甚至無法支付托兒費。她在2005年離開Cell Press,幫助領導哈佛成立的女性科學工作小組,該小組是在時任校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發表的廣為人知的評論後成立的,該評論被普遍理解為暗示女性在科學和工程方面缺乏「自然能力」。工作小組努力了幾個月,建議採取措施增加科學界高層女性的數量,包括為同時擔任家庭照顧者的研究人員提供財務支持,讓她們能夠雇用技術人員。這樣的額外幫手可以讓她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保持研究的進行。值得注意的是,蒙傑表示她也為她實驗室的博士後提供這樣的支持。

蘇珊·西爾比(Susan Silbey)在研討室的講台後發言。

蘇珊·西爾比(Susan Silbey)於9月25日在麻省理工學院的Kuggie Vallee工作坊上發言。

照片來源:大衛·奧倫斯坦(David Orenstein)/皮考爾研究所

一位研究生在西爾比的講座結束時詢問她如何改變一種傳統上以男性為導向的文化,這種文化使女性邊緣化。西爾比表示,這要從揭露這些規範開始,並認識到它們才是問題,而不是增加女性在現有系統中的代表性,或要求她們適應現有系統。

「要實現變革,就必須認識到經驗的差異,而不是試圖讓女性變得和男性一樣,或者繼續過去的做法,認為‘哦,我們只需要把女性加入進去’。」她說。

西爾比還讚揚了麻省理工學院的Kuggie Vallee活動,因為它圍繞這些問題組建了一個新的社群。她表示,女性在科學領域需要更多的社交網絡,以便她們可以交流信息和資源。

「這就是一個活動的作用,像這樣的活動就是在創造這種變革:女性為女性建立新的網絡。」她說。



新聞來源

本文由 AI 台灣 運用 AI 技術編撰,內容僅供參考,請自行核實相關資訊。
歡迎加入我們的 AI TAIWAN 台灣人工智慧中心 FB 社團,
隨時掌握最新 AI 動態與實用資訊!

Tags: discrimination in academiaElephant in the ValleyGender discriminationKuggie Vallee Distinguished Lectures and WorkshopsLeading Edge SymposiumLi-Huei TsaiMIT Picower Institutesex discriminationSusan Silbeywome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women in STEM混合喜悅與決心活動慶祝女性在科學中的成就並解決持續存在的不平等
Previous Post

介紹使用 OpenAI 的結構化輸出

Next Post

麻醉下感官預測的變化告訴我們意識認知的運作方式 | MIT新聞

Related Posts

還聲音:Cognixion 的腦機介面耳機為晚期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帶來希望
神經連結和腦機接口

還聲音:Cognixion 的腦機介面耳機為晚期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帶來希望

2025-03-23
證據顯示40Hz伽瑪刺激促進大腦健康的研究不斷擴展 | MIT新聞
神經連結和腦機接口

證據顯示40Hz伽瑪刺激促進大腦健康的研究不斷擴展 | MIT新聞

2025-03-15
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將皮膚細胞直接轉化為神經元以進行細胞療法 | 麻省理工學院新聞
神經連結和腦機接口

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將皮膚細胞直接轉化為神經元以進行細胞療法 | 麻省理工學院新聞

2025-03-13
自然如何自我組織,從腦細胞到生態系統 | 麻省理工學院新聞
神經連結和腦機接口

自然如何自我組織,從腦細胞到生態系統 | 麻省理工學院新聞

2025-03-11
研究顯示治療脆弱X症的新分子策略 | 麻省理工學院新聞
神經連結和腦機接口

研究顯示治療脆弱X症的新分子策略 | 麻省理工學院新聞

2025-03-05
設計更好的藥物傳遞方式 | 麻省理工學院新聞
神經連結和腦機接口

設計更好的藥物傳遞方式 | 麻省理工學院新聞

2025-03-04
Next Post
麻醉下感官預測的變化告訴我們意識認知的運作方式 | MIT新聞

麻醉下感官預測的變化告訴我們意識認知的運作方式 | MIT新聞

微型磁碟提供無需轉基因的遠程大腦刺激 | 麻省理工學院新聞

微型磁碟提供無需轉基因的遠程大腦刺激 | 麻省理工學院新聞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Archives

  • 2025 年 6 月
  • 2025 年 4 月
  • 2025 年 3 月
  • 2025 年 2 月
  • 2025 年 1 月
  • 2024 年 12 月
  • 2024 年 11 月
  • 2024 年 10 月
  • 2024 年 9 月
  • 2024 年 8 月
  • 2024 年 7 月
  • 2024 年 6 月
  • 2024 年 5 月
  • 2024 年 4 月
  • 2024 年 3 月
  • 2024 年 2 月
  • 2023 年 10 月
  • 2023 年 9 月
  • 2023 年 8 月
  • 2023 年 7 月
  • 2023 年 5 月
  • 2023 年 3 月
  • 2023 年 1 月
  • 2022 年 12 月
  • 2022 年 11 月
  • 2022 年 5 月
  • 2022 年 4 月
  • 2022 年 1 月
  • 2021 年 11 月
  • 2021 年 8 月
  • 2021 年 5 月
  • 2021 年 3 月
  • 2021 年 1 月
  • 2020 年 12 月
  • 2020 年 10 月
  • 2020 年 9 月
  • 2019 年 7 月
  • 2018 年 11 月

Categories

  • AI 智慧產業
  • AI 綜合新聞
  • AI 自動化與 AI Agents
  • 安全
  • 機器人與自動化
  • 機器學習與應用
  • 神經連結和腦機接口
  • 自然語言處理
  • 道德與法規
Your Ad
  • 關於我們
  • 廣告合作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政策
  • DMCA
  • Cookie 隱私權政策
  • 條款與條件
  • 聯絡我們
AI TAIWAN

版權 © 2024 AI TAIWAN.
AI TAIWAN 對外部網站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Home
  • AI 綜合新聞
  • AI 自動化與 AI Agents
  • AI 智慧產業
  • 機器學習與應用
  • 自然語言處理
  • 神經連結和腦機接口
  • 機器人與自動化
  • 道德與法規
  • 安全

版權 © 2024 AI TAIWAN.
AI TAIWAN 對外部網站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