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發布的一份新報告顯示,超過25億人需要一種或多種輔助產品,例如輪椅、助聽器或支持交流和認知的應用程式。然而,近十億人無法獲得這些產品的使用權,特別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這些國家對這些改變生活的產品的獲得率可能低至3%。
《全球輔助技術報告》首次提供了全球對輔助產品需求和獲得的證據,並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以擴大可用性和獲得性,提高對需求的認識,並實施包容性政策,以改善數百萬人的生活。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泰德羅斯·阿達諾姆·蓋布雷耶索斯博士表示:“輔助技術是改變生活的工具——它為有障礙的兒童打開了教育的大門,為生活在殘疾中的成年人提供了就業和社交互動的機會,並為老年人提供了尊嚴的獨立生活。”他說:“拒絕人們獲得這些改變生活的工具不僅是對人權的侵害,也是經濟上的短視。我們呼籲所有國家資助並優先考慮輔助技術的獲得,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潛力。”
UNICEF執行主任凱瑟琳·羅素表示:“近2.4億兒童有殘疾。拒絕兒童獲得他們茁壯成長所需的產品,不僅會傷害到個別兒童,還會剝奪家庭及其社區的所有貢獻機會。”她說:“在沒有輔助技術的情況下,殘疾兒童將繼續錯過教育機會,繼續面臨童工的更大風險,並繼續受到污名和歧視的影響,損害他們的自信和身心健康。”
報告指出,到2050年,對一種或多種輔助產品的需求人數可能上升至35億,這是由於人口老齡化和全球非傳染性疾病的流行上升。報告還強調了低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之間的巨大獲得差距。對35個國家的分析顯示,獲得率在貧窮國家為3%,而在富裕國家則為90%。
報告指出,負擔能力是獲得的主要障礙。約三分之二的輔助產品使用者報告了自付費用,其他人則依賴家庭和朋友來支持他們的需求。
報告中調查的70個國家發現,輔助技術的服務提供和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之間存在很大差距,特別是在認知、交流和自我照護領域。世界衛生組織之前發布的調查指出,缺乏認識和無法承擔的價格、服務不足、產品質量、範圍和數量不夠,以及採購和供應鏈挑戰是主要障礙。
輔助產品通常被視為參與社區生活和更廣泛社會的手段,與他人平等;沒有它們,人們會遭受排斥,面臨孤立的風險,生活在貧困中,可能面臨饑餓,並被迫更加依賴家庭、社區和政府的支持。
輔助產品的積極影響超出了改善個別使用者的健康、福祉、參與和包容性,家庭和社會也受益。例如,擴大對質量保證、安全且負擔得起的輔助產品的訪問會降低健康和福利成本,例如反覆住院或國家福利費用,並促進更具生產力的勞動力,間接刺激經濟增長。
殘疾兒童獲得輔助技術的途徑通常是兒童發展的第一步,獲得教育、參加體育和公民生活,以及為像他們的同齡人一樣獲得就業做準備。由於成長,殘疾兒童面臨額外的挑戰,這需要對他們的輔助產品進行頻繁的調整或更換。
報告對改善獲得提出了具體行動建議,包括:
改善教育、健康和社會護理系統中的獲得確保輔助產品的可用性、安全性、有效性和負擔能力擴大、多樣化和改善工作人員的能力積極讓輔助技術的使用者及其家庭參與提高公眾意識並打擊污名投資於基於數據和證據的政策投資於研究、創新和促進環境發展投資於促進環境納入人道主義反應通過國際合作提供技術和經濟援助,以支持國家努力。
這份報告的發布於上週進行了現場直播,如果您有興趣觀看。
從WHO網站下載140頁的報告或在下方閱讀整份報告的PDF。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