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在不同的社交場合該如何行為,並以被認為可接受的方式與他人互動。然而,當我們引入人工智慧 (AI) 工具時,可能會產生摩擦,因為使用這些工具的社交規範尚不明確。這引發了一個問題……
使用 AI 工具時,適當的禮儀是什麼?
禮儀與倫理
禮儀與禮貌行為有關,並受到社會規範的約束。例如,在西方國家,我們可能學會了不要把手肘放在餐桌上,或是不要張嘴吃東西。禮儀也有文化的因素。在許多亞洲文化中,為別人倒茶再倒自己的茶被認為是有禮貌的。在某些文化中,吃麵時發出聲音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其他文化中則不然。禮儀還是有情境性的。在體育賽事中,歡呼是可以接受的行為,但在葬禮上則不合適。甚至有些小事我們不會特別注意,比如在電梯裡該面向哪個方向。我們通過人類的經驗吸收這些適當行為的情境線索。大多數人都遵循「入境隨俗」的準則,以考慮情境和文化。
倫理與我們的原則有關,並與實踐中的禮儀相連。如果我們重視尊重他人,那麼我們就希望確保自己的行為在特定的文化和情境中是尊重的。例如,在正式的商務會議中,這可能意味著遵循議程,尊重會議主持人的領導,並在被要求時發言。這些行為是正式商務會議的禮儀,符合在那種情況下尊重他人的倫理原則。
科技影響我們的社交關係
隨著新技術的出現,出現了新的問題。在餐桌上使用手機可以嗎?在面對面的會議中寫電子郵件或發簡訊給別人可以嗎?在網上會議中使用 AI 助手又怎麼樣?
過去一年參加網上會議,您可能遇到了一些「與會者」,但他們並不是人類。這些 AI 機器人通常提供會議的文字記錄和摘要。它們也帶來了隱私和安全的風險。這只是我們接觸 AI 的一個例子。
有些公司正在推廣像 Rayban Meta Wayfarers 或 Humane AI pin 這樣的 AI 穿戴設備。這些設備可能對用戶有益,但也引發了許多有關監控、隱私和對他人尊重的問題。這只是冰山一角,關於自主 AI 的討論迅速進入了科技文化的潮流。
那我們該怎麼辦?我們生活在一個看似不明確的時刻。畢竟,社會規範往往隨著時間而演變。然而,這裡有幾個想法:
徵求同意並披露使用情況
如果您想在會議中使用 AI 機器人,重要的是要獲得每個人的同意並保持透明。這符合我們目前對會議的期望。
想像一下,您與某人預約會議。他們決定邀請第三方,但沒有告訴您。相反,這位第三方在背景中「潛伏」,記錄會議中的一切。這在面對面的會議中當然很難做到,因為誰在房間裡是顯而易見的。在網上會議中,確實更有可能有某人坐在一旁,攝像頭看不見他。
然而,社會規範限制了這種行為(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知道這是不被接受的。如果我們想邀請另一方參加會議,我們會詢問其他與會者是否可以。然而,當涉及到 AI 助手時,我們似乎沒有相同的規範期望,但我們應該有!
讓拒絕使用 AI 工具變得可以接受
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支持在會議中使用 AI 工具。這些工具正在收集並與第三方共享數據。這是一種監控。特別是如果會議涉及敏感性或機密信息,則需要考慮保密性問題。如果一切都被錄製,會議的氣氛也可能會改變。這可能會對人們造成壓力,使他們不太可能完全參與。
把人際關係放在第一位。如果您的組織有政策,則會明確什麼是可接受的使用,什麼不是。這些政策可能還會概述哪些工具是可以使用的。在沒有這些政策的情況下(以及在您的個人生活中),要尊重他人。
不要使用 AI 工具讓自己變成最糟糕的版本
去年,蘋果公司 (Apple Inc.) 發布了一系列本應輕鬆幽默的廣告,介紹其人工智慧 (AI) 工具。該產品承諾幫助您以各種方式欺騙,包括「看起來」為會議做好準備,讓您內心的壞脾氣通過 AI 重新編寫成「友好」的電子郵件,還有為忘記配偶生日的您匆忙準備的「真心」禮物。換句話說,這個 AI 工具鼓勵懶惰、不專業、自私和不關心的行為。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好事嗎?
有哪些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真正變得更友善或更關心他人?促進自我調節和深思熟慮的行為?應用批判性思維技能或推進文明的對話?這些才是我們需要的工具。
發送您的問題給我!
我很想聽聽您的數據困境或 AI 倫理問題。您可以發送郵件到 hello@ethicallyalignedai.com 或在 LinkedIn 上與我聯繫。我會保密所有詢問並刪除任何可能敏感的信息,所以請隨意保持高層次和匿名。
這篇文章不是法律建議。提供的信息僅供教育用途。AI 和數據規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任何有具體問題的人應尋求法律專業人士的建議。
本文由 AI 台灣 運用 AI 技術編撰,內容僅供參考,請自行核實相關資訊。
歡迎加入我們的 AI TAIWAN 台灣人工智慧中心 FB 社團,
隨時掌握最新 AI 動態與實用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