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 轉載自 The Conversation,並根據創用CC授權條款發佈。
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讓人們開始思考:誰最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接受AI呢?許多人認為,懂得科技的人會最渴望使用AI。
但我們的新研究,發表在《市場行銷期刊》中,發現了相反的情況。對AI了解較少的人,其實對使用這項技術更開放。我們稱這種接受程度的差異為「低識字率-高接受度」的關聯。
這種關聯在不同的群體、環境,甚至國家中都能看到。例如,我們分析了市場研究公司Ipsos在27個國家的數據,發現平均AI識字率較低的國家,人民對AI的接受度比識字率較高的國家更高。
同樣,我們對美國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對AI了解較少的學生更可能表示會使用AI來完成學術作業等任務。
這種關聯的原因在於,AI現在能執行我們曾經認為只有人類才能做到的任務。當AI創作藝術、寫出感人的回應或演奏樂器時,這感覺幾乎像是魔法一樣,彷彿跨越了人類的領域。
當然,AI並不具備人類的特質。一個聊天機器人可能會產生同情的回應,但它並不會感受到同情。對AI有更多技術了解的人明白這一點。
他們知道算法(計算機用來執行特定任務的一組數學規則)、訓練數據(用來改善AI系統運作的數據)和計算模型是如何運作的。這使得技術不再神秘。
另一方面,對AI了解較少的人可能會將AI視為神奇和令人驚嘆的存在。我們認為這種神奇感使他們更願意使用AI工具。
我們的研究顯示,這種低識字率-高接受度的關聯在與人類特質相關的領域中最為明顯,例如提供情感支持或輔導。當涉及到不引發人類特質感的任務時,例如分析考試結果,這種模式就會反轉。對AI識字率較高的人對這些用途更具接受度,因為他們專注於AI的效率,而不是任何「神奇」的特性。
這與能力、恐懼或倫理無關
有趣的是,這種低識字率與高接受度的關聯仍然存在,儘管對AI了解較少的人更可能認為AI的能力較低、不道德,甚至有點可怕。他們對AI的開放性似乎源於對AI能做什麼的驚奇感,儘管他們認為這些是缺點。
這一發現為人們對新興技術的不同反應提供了新的見解。一些研究表明消費者偏好新技術,這種現象稱為「算法欣賞」,而另一些則顯示懷疑,或稱「算法厭惡」。我們的研究指出,對AI「神奇感」的認知是影響這些反應的關鍵因素。
這些見解對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戰。提升AI識字率的努力可能無意中會降低人們使用AI的熱情,因為這樣會讓AI看起來不那麼神奇。這在幫助人們理解AI和保持他們對AI接受度之間創造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本文由 AI 台灣 運用 AI 技術編撰,內容僅供參考,請自行核實相關資訊。
歡迎加入我們的 AI TAIWAN 台灣人工智慧中心 FB 社團,
隨時掌握最新 AI 動態與實用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