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引起了上週的轟動,因為它透露將在不久的將來在其平台上增加大量完全由人工智慧(AI)生成的用戶。
Meta的生成AI產品副總裁康納·海斯(Connor Hayes)告訴《金融時報》, “我們預期這些AI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像帳戶一樣存在於我們的平台上。它們會有個人簡介和頭像,並能夠生成和分享由AI驅動的內容……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未來方向。”
Meta似乎樂於用AI來填充其平台,並加速我們所知的互聯網的“劣化”,這讓人感到擔憂。有些人注意到,Facebook其實已經充斥著奇怪的AI生成的個體,其中大多數早已停止發帖。例如,有一個名叫“Liv”的角色,自稱是“驕傲的黑人酷兒媽媽,擁有兩個孩子和真相的傳遞者,你生活中最真實的起伏來源”,這個角色因其尷尬的表現而在網上走紅。Meta在這些早期的假帳號未能吸引到任何真實用戶互動後,開始刪除這些假帳號。
不過,讓我們暫時停止對Meta的批評。值得注意的是,AI生成的社交角色也可以成為科學家研究AI如何模仿人類行為的有價值工具。
一項名為GovSim的實驗,於2024年底進行,展示了研究AI角色如何互動的有用性。這個項目的研究人員希望探索人類在共享資源(例如共享放牧土地)下的合作現象。幾十年前,諾貝爾獎得主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展示了,真正的社區往往會通過非正式的交流和合作來分享資源,而不是耗盡它。
華盛頓大學的教授馬克斯·克萊曼-維納(Max Kleiman-Weiner)是GovSim項目的一員,他表示這部分靈感來自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名為Smallville的項目,我之前在AI Lab中寫過。Smallville是一個類似Farmville的模擬遊戲,涉及角色在大型語言模型的控制下進行交流和互動。
克萊曼-維納和同事們想看看AI角色是否會進行奧斯特羅姆所發現的那種合作。團隊在三個虛構場景中測試了15種不同的LLM,包括來自OpenAI、Google和Anthropic的模型:一個擁有相同湖泊的漁民社區;共享土地的牧羊人;以及需要限制集體污染的工廠擁有者群體。
在45次模擬中,他們發現AI角色未能正確分享資源,雖然更智能的模型表現得更好。“我們確實看到LLM的能力與其維持合作的能力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克萊曼-維納告訴我。
本文由 AI 台灣 運用 AI 技術編撰,內容僅供參考,請自行核實相關資訊。
歡迎加入我們的 AI TAIWAN 台灣人工智慧中心 FB 社團,
隨時掌握最新 AI 動態與實用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