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內容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的一系列研究,心理健康有困難的人更容易在網上瀏覽負面的內容,而這些負面內容又會使他們的症狀變得更糟。
這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網路插件工具,幫助那些想要保護自己心理健康的人,讓他們能更明智地選擇所瀏覽的內容。
這些研究結果由麻省理工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兼任教授塔莉·沙羅特 (Tali Sharot) 和她的前博士生克里斯多福·A·凱利 (Christopher A. Kelly) 發表,研究結果於11月21日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r)期刊上。
沙羅特表示:“我們的研究顯示健康與網上行為之間存在因果的雙向關係。我們發現,已經有心理健康症狀的人更有可能上網,並且更容易尋找負面或令人害怕的信息。瀏覽這些內容後,他們的症狀會變得更糟,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研究分析了超過1,000名參與者的網路瀏覽習慣,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計算每個網頁的負面和正面分數,還有憤怒、恐懼、期待、信任、驚訝、悲傷、快樂和厭惡的分數。參與者還填寫問卷以評估他們的心理健康,並在瀏覽網頁前後直接表示自己的情緒。研究人員發現,瀏覽較少負面網頁的參與者情緒較好,而情緒較差的參與者則傾向於瀏覽更多負面網頁。
在隨後的研究中,參與者被要求從六個負面網頁或六個中性網頁中隨機選擇兩個網頁閱讀。他們在瀏覽前後都表示了自己的情緒水平。分析結果顯示,接觸負面網頁的參與者報告的情緒比觀看中性網頁的參與者差,並且在被要求上網10分鐘時,傾向於瀏覽更多負面網頁。
作者們寫道:“這些結果有助於持續的辯論,關於心理健康與網上行為之間的關係。大多數研究集中在使用的數量上,例如螢幕時間或社交媒體使用頻率,這導致了混合的結論。而我們則專注於瀏覽的內容類型,發現其情感特性與心理健康和情緒之間存在因果和雙向的關係。”
為了測試干預是否能改變網路瀏覽選擇並改善情緒,研究人員提供了搜索引擎結果頁面,對每個查詢提供三個搜索結果。有些參與者得到了標籤,標示為“感覺更好”到“感覺更糟”。其他參與者則沒有標籤。那些得到標籤的參與者不太可能選擇負面內容,更可能選擇正面內容。後續研究發現,觀看更多正面內容的參與者報告的情緒明顯較好。
根據這些發現,沙羅特和凱利創建了一個名為“數位飲食”(Digital Diet)的可下載插件工具,為Google搜索結果提供三個類別的分數:情感(人們對內容的平均感受是正面還是負面)、知識(網頁上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人們理解主題的平均程度)和可行性(網頁上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對人們有用的平均程度)。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的研究生喬納坦·方塔內茲 (Jonatan Fontanez) 也參與了這個工具的開發。這個工具在本週公開推出,與《自然人類行為》期刊的論文一起發表。
凱利表示:“心理健康較差的人往往會尋找更多負面和令人害怕的內容,這反過來又加劇了他們的症狀,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我們希望這個工具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控制進入他們心中的內容,打破負面的循環。”
新聞來源
本文由 AI 台灣 使用 AI 編撰,內容僅供參考,請自行進行事實查核。加入 AI TAIWAN Google News,隨時掌握最新 AI 資訊!